大同社会那篇古文,孔子的大同社会怎么理解?
2500多年前,我国大圣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就曾经设想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社会形态——大同社会大同社会那篇古文。关于这种社会形态在他的著作《礼记》中的“礼运”篇里有详尽描述。
《礼运》中原话是这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安全感和幸福感都很高,即使出门时不关门,也不怕小偷来光顾。人们吃饭、穿衣、看病、住房、教育、学习、恋爱、结婚、养老等一系列生活行为,都不用自己费心费力去操心和奋斗,因为社会经济高度发达,一个人一旦出生,完全可以享受到一切物质需求。对个人来说,工作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纯粹变成实现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形式罢了。
如此美好的社会形态,实际上,在近代马克思与恩格斯也设想过,就是他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素质很高,经济高度繁荣,社会高度文明,按需分配,是其显著特征。
这样近乎完美的社会形态,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世界上不同时期出现过类似的社会形态,但最终都以消亡而告终。
归根结底还是人性太复杂,每个人都不可能始终保持着大公无私的好面目。
人确实是一个非常奇妙的高级动物,在本质上,人是天使和魔鬼的混合体,身上同时存在着高尚和卑鄙的基因。如果在个人利益与生命安全没有受到任何伤害的前提下,人都会表现出真善美,以好人面目出现。
反之,人就会表现出自私自利,甚至丧心病狂的一面,以实际行动破坏秩序的和谐。
因为每个人在生命意识中都或多或少的潜藏着私心,要想每个人一心一意、自始至终地为集体利益着想,跟登天的难度没有多少差别。
再一个,人都是感性动物,当冲动起来,被欲望诱惑起来,自控力会变得相当脆弱,往往心中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始终会把个人得失放在首要位置来追逐。
正因为整个人类社会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有千人千面的丰富性,所以,才催生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如果把人类意识上升到整个宇宙意识的层面,就会发现,浩瀚的宇宙运行其实跟世间万物的存在和发展,在性质上是一样的,都由对立的两极相互牵制着,永无止境地循环发展,比如,阴和阳,起与灭,存和亡,善和恶,好和坏,真和假,美和丑,强和弱,等等。如果缺少牵制的一方,另一方会变成孤独的一方。
这些牵制和对立因素构成了原始动力,在制衡中,促进着万物不断成长,不断升华,向着那个更高级的层面递进。这个递进的过程,说得大一些,就是历史,说得小一点,就是人生,人类社会在反反复复地经历和证明着这个过程。
若要实现一个没有欲望或理想作为源动力的完美社会形态,首先违背了人性应有的规律,因之,这样的社会形态只存在于乌托邦中。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