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本书,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意
1.
《人生忽如寄》
作者: 梁实秋
《人生忽如寂》全书总共分了四辑,《雅舍物语》《脸谱人生》《雅舍梦回》《世间百相》,将生活的寻常小事、到人情义理、再到对人生更大命题的思考,老先生无一不用自己的才、情、趣一一道来。
古人言: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可见并不是每个人凡夫俗子都可以做到。尘世间凡人,开门七件事之外,必有更多的人情客往,烦心闹事。
如是便要把生活每天都弄得鸡飞狗跳,味同嚼蜡?这样未免辜负短暂人生。
人生数十载,何不像梁老的书《人生忽如寄》那样?用心生活,用心感受,拥抱世界,宽容对待,诙谐幽默,嬉笑怒骂而不愤世嫉俗,再苦再累,也要勇往直前。因为一寸光阴一寸金,人生就是“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啊。
生活中其他种种读来也是趣味无穷,依赖于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及亦庄亦谐,灵动随性的描写。
梁老是一个简单快乐的人,《雅舍》里“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虽简陋却有个性。主人自在并怡然自乐。呼朋唤友观景赏月,自有一番“人生如寄”的闲情逸致。
冰心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2.
《花巷》
作者: 冯骥才
在这本冯先生的散文集《花巷》中收录了58篇冯先生的经典散文,其中不乏有被选入语文教材的散文如《挑山工》《珍珠鸟》等。在这本散文集中,我看到冯老如画的文字,听到他对文化保护的呼吁,更感受到他对生命的反思和热爱。
第一次晓得冯骥才冯先生,是因为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挑山工》,至今对其中的一段话仍记忆犹新,“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忍地向上攀登。”寥寥数语,冯先生便将挑山工的形象从肉到骨丰富在读者的面前。而他所钦佩的挑山工的这种为了生活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仅仅是他所需要的,也是活在物欲横流、大千世界的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
《花巷》有这样一种魅力:让人拿起就放不下,真正的使人爱不释手。常说散文适合放在床头,每日睡前在昏黄的灯光下小读一篇,而后平静地睡去;《花巷》不然,它大的美布满字里行间,无论是从文字、情怀、意境、还是内涵,都能调动起一个人血液里的欢喜;篇篇是不同的清新扑面,把生活的万千美态细致地罗列出来,是综合的美的享受。
就如冯骥才先生在秋天看到的芦苇一般,“虽然它不停地在风中摇动,但每一个姿态都自在,随意,绝不矫情,也不搔首弄姿。”不管经历酷暑严寒,都坦然。因为面对困难, 不论你是愁眉苦脸、上蹿下跳,还是喜笑颜开、泰然自若,它照样得来,而你,照样得淌过去。至于怎样淌过去,则决定了你生活的幸福感。
《花巷》如“柳塘生细浪,花径起香尘”般,随着一页一页墨色生香的纸翻过去,这里不仅仅是一幅幅写实的画卷,一篇篇华丽堆砌的文字,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人生的幡然大悟。
3.
《于无色处见繁花》
作者: 张晓风
作为华语散文“最温柔的一支笔”,她总是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出发,娓娓道来,带给一些人生深沉的思考。哪怕是一杯普通的咖啡,“好咖啡总是放在热杯子里的!”她认为“物”都是自矜自重的,更何况人,不论身处何种位置,都不要亵慢了自己。小小的蝉壳里,她看到岁月忽已晚,看到花落人亡,地老天荒。我们短暂的生命里,仿佛如小小的蝉,已经预知了自己的生命,可还是顽强地破壳而出。
生命的意义就在这短暂的绚烂绽放吧!喝茶时,“袋茶却只在杯子里,袋茶是孤独的现代人的表征。”想想也确实是。一人一袋茶泡在自己的杯子里,茶杯里泡的都是自己的孤独。这些小小的生活点滴,我们都异常熟悉,或者说我们都已经熟悉到熟视无睹,可在张晓风的笔下却是另一种风景,另一种解答,看到另一种人生。清风明月中,点滴生活中,尽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读后仿佛清风徐来,温暖舒适。
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还是对陌生人的情,对广博天地间的万物情,在张晓风的笔下,都晶莹剔透,轻盈动人起来。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一茶一饭间,都让张晓风品出了该有的味道。这就是散文家的特质,有着细腻的感情,有着真挚的情怀,还有着一枝妙笔,让世间的真情都开了花。
”于无声之际聆大音,于无光之境体天启,于无色处先睹繁花似锦,这世上平凡黯淡的人生中,自有其许许多多可期可待的绝佳清景。”愿我们都怀有一颗体悟当下的绝妙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