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穿堂,家败人亡”,白虎指的是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还流传下来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尤其是民间俗语,经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一些俗语仍然受用于现代。
而这些俗语的形成是旧社会时期,人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而来的,风水玄学也不例外。
老话曾说:“白虎穿堂,家败人亡”,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白虎指的又是什么?
其实现如今修建房子都会采用这句话,但许多人却不知道其中的涵义。
风水玄学之说
风水玄学最早要追溯到原始时期,当时人们主要以狩猎为主。
也就是这一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风水学,比如:避风雨、防火灾等。
风水玄学的主要核心思想是要做到天人合一,以人为目的,通过天地作为考察对象,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风水学在我国应用非常广泛,就连教育家、军事家都把将其作为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并且,人们不仅用风水学来看墓地,还用在农业上,利用地势知识来选取农业生产之地。
甚至人们还会用风水学,来修建房屋。
在风水玄学上,不但能够判断出房屋的走向、布局等有利于集旺运,还能规避掉房子忌讳的建筑格局。
只不过,后来有些遗贤术士却将风水学用到了商业道路上,来骗取老百姓的钱财。
导致许多风水学得不到科学依据,遭到了人们的抛弃,从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什么叫做白虎
但是,现如今人们在建房子的时候,仍然会根据风水学来修建。
那么,前文提到的“白虎穿堂”中的白虎指的是什么呢?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左青龙,右白虎”这句话,其中白虎是我国四大神兽之一,寓意着威严、有气魄、胸怀宽广。
但在风水学上,白虎自然指的不是动物园中的老虎,而是星辰方位的一个代名词。在方位上,指代的是“西”这一方向。
此外,在风水学中,还有这么一种说法“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即为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并且两者之间具有牵制作用。
还有,此话指的是在修建房子的时候,最好的布局就是左右两边要有树木和道路,前后分别要做到宽敞,这样才是最好的居住环境。
何为白虎穿堂
但要是白虎穿堂了,则寓意着白虎脱离了青龙的牵制。
那么右边的房屋就会出现一条空荡荡的过道,这样不但破坏了房屋对称式构造,还不符合建筑学的审美。
因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在建造房子的时候,都非常讲究坐北朝南,倘若不是根据这个方位来建造,极易出现“白虎穿堂”的情况。
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则意味着南北这两边要相通,人们通常会打造一条长廊来使得南北贯通。
但是,如果不是按照这一个格局来建造房屋,则就会出现东西贯通。
因此,白虎在风水学中代表的是西方向。
一旦白虎作为主要建筑方向,就会导致房子的前厅和后屋出现相通的现象,从而形成“白虎穿堂”这种不利于居住的环境。
而且,很多人在修建房子时,不仅要求左右两边要形成对称之势,还会特意把右边的房子建得比左边的要高一些。
即构成青龙压制白虎的格局,这样的房子才不会带有煞气。
同时,在建筑格局上,讲究的是虚实结合,房间的虚与实一定要对称,不能一边空一边虚,不但不符合建筑的布局,还会导致家庭关系变得不和睦。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家庭和睦”这一思想观念。
因此,在修建房子时,一定要规避“白虎穿堂”这种建筑格局,必须要严格遵守风水中的要求去修建。
白虎穿堂的弊端
房子一旦出现“白虎穿堂”这种布局现象,房屋内会形成强烈的空气对流,从而导致整个屋子的气温会比较低。
特别是到了冬天的时候,原本冬季就比较寒冷,都想居住在一个温暖的房子里。
要是房屋出现了“白虎穿堂”,那么房屋的气温可能比外边的还要低,不仅不适宜居住,还会对居住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众所周知,冬季是一个阴冷潮湿的季节,如果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下居住,不但会使居住者的抵抗力有所下降,还极易诱发风湿、关节疼痛等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在旧社会时期,无论是医疗技术还是设备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而且生活也比较拮据。
如果居住在“白虎穿堂”的房屋里,身体一旦出现感冒、发烧等不良症状,无疑会增加家庭的重担。
而且医学技术也不发达,假设得了疑难重症,恐怕还会因此丧失了性命,从而有了“家败人亡”一说。
因此,在风水学上,“白虎穿堂”这一建筑格局自然遭到了抛弃。
总而言之,“白虎穿堂”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建筑格局,不但会影响居住者的身体健康,还容易让疾病找上门来,甚至还会出现要人命的现象。
同时,“白虎穿堂”还会影响家族的气运,古往今来,人来特别重视气运这一东西。
所以,人们在修建房子的时候,都会规避这种格局。
风水学的奥秘
尽管“白虎穿堂”这一说法有着风水玄学的影子,但在建造房子时,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本来房屋的格局就与方位有关,整个房子一旦出现强烈的对流,就会影响居住环境。
并且在建筑学上,对于设计的美观十分得讲究。
此外,在风水玄学上,一些涉及到神鬼神话的东西,即便不去相信,但人们依然会对它抱有敬畏之心。
但是,对于风水学上的知识,我们不能盲目地吸收,一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样才能将优良的中华文化给延续下去,让世世代代都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让中华文化保持原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