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得越少越凉快?错!想凉快还得这样穿
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夏天穿浅色系衣服比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比如,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因为白色不吸热,黑色吸热。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到底穿什么颜色、哪种材质的衣服会更凉爽呢?
穿什么颜色,要看你在哪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人体需要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才能保持体内的稳态。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散热途径来调节人体的体温: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这四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使我们拥有了稳定的体温。但是不同的情况下,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例如,当人们安静地处于室内时,中红外波长范围的辐射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而在激烈的运动中,身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排出大部分热量。
人体散热途径示意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同时,热传递过程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热能会从高温向低温处传递,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所以夏天穿什么衣服更凉爽,不仅和衣服的颜色有关,更和穿衣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如果是在烈日当头的室外,环境温度比人体高,热量就会从空气传到人体,穿浅色的衣服受到的热辐射程度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形下穿浅色的衣服比较凉快。虽然浅色衣物可以反射部分紫外线,但是吸收紫外线的能力不好,所以穿浅色衣服就不适合长时间暴露在户外,因为这样容易晒伤。相较之下,红色衣服可以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因此长时间户外活动时,穿红色衣服不但更凉快,而且还防晒。如果是在室内空调房里或者夏天的阴天、晚上,这个时候的阳光少,环境温度比人体的温度低,选择穿深色衣服,吸热快的同时散热也快,而且吸收的热量会在体表形成热冷空气对流,带走体表汗液。而汗液蒸发会吸热,能够快速排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从而让人感到更凉快。
穿得越少越凉爽?
很多人认为夏天穿得越少越凉快,但是爱穿吊带衫短裤的漂亮姐姐们,以及光膀子的肌肉猛男们注意啦,你们可能并不会比穿T恤的人更凉爽。正如上文所说,只有在人体的体温超过外界环境温度时,皮肤才可以对外散热。而当外界气温达到或超过人的体表温度时,由于体温-气温的温差小甚至为负,皮肤就不能主动散热,相反皮肤还会从外界吸收热量,让体温上升,变得更易中暑。所以,穿得越少可并不一定会越凉爽哦。
材质也很重要
盛夏时节,燥热难耐,人体通过汗水的蒸发来调节体温。为了便于汗水蒸发,夏天应该穿吸湿性和透气性好的衣服。不同材质的纺织品放置于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吸收周围环境水分子的能力,也就是吸湿能力是不一样的,这是由于不同纺织品纤维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不同,例如蚕丝纤维具有较多的亲水基团-CONH,而涤纶、丙纶则缺少亲水基团,亲水基团数量越多,纤维的吸湿能力也就越强。据测定,气温在24℃,相对湿度在60%左右时,亚麻织品的吸湿能力约为10%,蚕丝织品约为9.5%,棉织品约为8.5%,维纶为3%,涤纶则不足1%。
由此看来,夏季服装最好选用亚麻、真丝和棉织品等天然纤维制品。而纺织品的密度愈高,透气性能愈差,同样原料织成的布,倘若密度增加1倍,透气性就差一半。所以,夏天服装越薄,密度越低,散热性能越好,穿着也就越凉快。
同时,考虑到对流散热,穿宽松一些的衣服会更凉爽,领子、袖口、裤腿等开口部分,也不宜过瘦过紧,以利于通风散热。所以紧身衣就不适合在夏天穿着了,女士们的连衣裙、A字伞裙可以大胆地穿起来,走动时还能有较大的吸风和鼓风作用,既有风度又降温度。
想想中东地区的人们为何选择宽松的长袍作为主要服饰?正是由于他们身处的环境为热带沙漠气候,太阳辐射极其酷烈,如果皮肤裸露在阳光下,很快就会被灼伤。因此遮盖全身就十分必要。同时,外面的风吹到宽松的长袍内,能迅速蹿遍上下,产生烟囱效应,促进空气流动,将身体散发出的湿气一扫而去,让人感觉更加凉爽、舒适。
目前,随着纺织品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型纺织品材料也应运而生,科研工作者通过各种不同的路线,比如材料创新、纤维工程、先进的整合技术、新的结构设计和服装形状的发展,来设计可以为人体提供更好的热舒适性的纺织制品。
热调节纺织品示意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此外,具有热调节性能的高级纺织品与柔性电子设备和能源收集设备的集成也在发展中,这也使得下一代智能纺织品,能够实现包括热舒适、传感、计算、电子控制在内的多种功能。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会出现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防暑降温衣供我们任意选择,高温环境条件下的工作也能更加舒适安全。期待无需躲进空调房,在烈日下也能尽情潇洒的夏天能尽快到来。
参考文献:
[1] Peng Y, Cui Y. (2020).Advanced Textiles for Personal Thermal Management and Energy. Joule.4(4),724-742.
[2] Charkoudian, N. (2016). Human thermoregulation from the autonomic perspective. Auton. Neurosci. Basic Clin. 196,1–2.
[3] Nakamura, K. (2011). Central circuitries for 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 and fever.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301, R1207–R1228.
[4] Shibasaki, M., Wilson, T.E., and Crandall,C.G. (2006). Neural control and mechanisms of eccrine sweating during heat stress and exercise. J. Appl. Physiol.100, 1692–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