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万物和身体的影响: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
(一)立夏的时与度
立夏度信数:以四月节为周期率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火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每年5月5日~6日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45度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实为第10个
前后节气:古清明,立夏,小满
立夏,在年度周期律中是四立之一。它的日、时以及黄道位置的数值,既完整地体现了天地自然规律的周期律,也为人们提供了“度数信”中“度”的值与数,天地阴阳能量的五运法则与规律,无为而治地恪守着空间之度与时间之数,守信而至,从不爽约违时背度。我们人类在体内的修身与在社会中的治事,最需要同步配合天地的就是遵天地阴阳升降之理,顺四时之度五运之化,恪守信德与信仪而不移。
天地对于万物的“道生之,而德畜之”,都是“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是用信德、信仪维系着宇宙道德能量网络的恒定。时间扭曲之数、空间扭曲之度的“玄之有玄”波韵能量变化规律,是天道“德一”能量运动的客观存在,而人类是否相信宇宙自然是恪守着这种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在进行守信不移的运转,是否能用自己的信德与信仪去与天地的能量场相应,就决定着自身是否能够把握住天地运转对地球万物的影响力
和作用力,从而实现“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中国的农耕社会文明特征,促成了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的修身文化。整个国家社会运行的机制,都与天地阴阳生化和四时之度变化紧密相连在古代,从帝王到百姓都非常重视年度周期律中的四立,立夏节气,君臣必然会在皇城的南郊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迎接立夏来临。
(二)立夏天气气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建始,即最初开始建立。对于“假”字,我们需要超越意识当中的常态认知去认识,分析出它实际所提示的,是“夏”字包含着一种借假修真的本义,告诉人们要通过物相的物候去把握背后五运当中的礼德火炁(气)能量。正是因为有礼德火炁(气)能量的运化和礼仪的规范,万物才能够竞相生长。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差异较大。立夏前后,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从天气来讲是真正地进入了炎热的夏季,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都在18~20℃,东北和西北的少部分地区这时才刚刚进人春季。立夏为夏时之始,古代是以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气候变化为基准,来分析判断立夏与夏季的正式到来。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何处发天涯,风雷一道赊”。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李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在塞北,这时也还会出现降温的天气。
立夏以后,天气多变。民间以立夏日的阴晴来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若能下一场雨是最好的,民谚云“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