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跑步很累却越跑越上瘾?关于快乐奖赏和成瘾的科学真相
跑步过程本身是一件相对比较辛苦的事情,但跑完步之后,我们会觉得心情舒畅而又平静,获得一种心理上非常“流畅”的体验;
跑步之前的种种焦虑、抑郁、烦闷、不爽往往都会一扫而光,至少暂时会让你忘却烦恼。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将跑步作为减压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跑完步之后这种愉悦感背后的机制到底是什么?
大脑会产生两种重要的与快乐、奖赏有关的物质,一个是多巴胺(Dopamine),一个是内啡肽(Dopamine),运动似乎都会促进这两种物质的分泌。
那么究竟谁在跑步快乐中发挥作用
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多巴胺本质并不是产生快乐
而是产生激励和奖赏行为
多巴胺是大脑产生的一种神经递质,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等三人就是研究这种物质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奖,它与兴奋、快乐、运动等多种信息传递有关;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把多巴胺描述成人类愉悦感的来源,也即多巴胺意味着快乐,是大脑感到幸福的根源。
但随着人们对于多巴胺认识的不断深入,将多巴胺视作快乐之源的说法基本上已经过时。
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
我们现在认为多巴胺的确会让人感觉到快乐,但并非所有的快乐都是有益的。
当我们品尝美食时,谈恋爱时,当跑者通过努力训练在马拉松比赛实现PB时,我们的确会感觉到快乐,这时就会有多巴胺的分泌;
但当我们贪恋高脂高糖食物而变得肥胖时,当吸毒人群需要通过不断吸食毒品来满足快乐而成瘾时,当彻夜玩游戏追剧和停不下来刷抖音微信微博时,这种快乐显然就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所以,多巴胺不一定意味着快乐,多巴胺的本质作用于大脑的奖赏系统,让我们产生欲望,从而指导相应的行为。
所以简单说来,多巴胺的作用就是“让你想要”和让你选择能得到更多奖励的行为,多巴胺和快乐,其实关系并不大。
你很想要某样东西或者做某件事,并不代表这样东西或者这件事就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而是想要的这个过程会驱动你产生可以最终实际得到这件东西的行为,这种行为过程总结为一个你一定懂的词——那就是成瘾(Addiction)。
快感真是来自快乐的时刻吗?
更多研究发现,多巴胺的效用在于期待奖赏,而不是获得奖赏。
正如上文所说,多巴胺带来了渴望和幻想,这个过程如果反复发生,不断强化,就会产生成瘾行为。
科学家使用经典的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在给猴子糖水前1秒钟播放一个声音来提示猴子。
在猴子习惯了这一关联后,他一听到提示音就会期待糖水,而多巴胺细胞的活动变成了在听到提示音后增强,因为这意味着奖赏的即将到来——糖水获得。
而比较有意思的是在猴子实际获得糖水时,多巴胺活动其实已经不再增强,因为糖水奖励已经被预测到了。
从这个案例,大家就可以理解多巴胺的产生是因为“我想要糖水”这一期待和渴望,而这种渴望就是和糖水奖赏相关联的。
可以对比一下现在的手机成瘾,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在不停的点开“下一条”,即使很累也舍不得放开。这就是多巴胺的奖励机制在告诉你,“下一条会很爽”。
适当的多巴胺分泌可以激励我们,多巴胺是一种“你这么做就能够获得快乐”的物质,是人的心理动力源泉。
没有了它就没有做任何事情的内在驱动力,这可能正是抑郁症的病因,抑郁症并不是不会快乐,而是毫无动力。
然而,现代社会已经有太多滥用多巴胺机制的案例,这种现象被称作“多巴胺劫持”,吸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上瘾之后的快乐是一时的,而最终会变成痛苦。
所以过度依赖多巴胺是不对的,人不可能长期处于快乐的巅峰状态。多巴胺的强烈分泌,会使人的大脑产生疲倦感,这也验证了“乐极生悲”这句古话的哲学意义。
对于跑者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跑步的本身并不直接带来快乐,跑步甚至有时候还比较痛苦,这就是很多人无法养成跑步习惯的根源所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能用多巴胺完全解释跑步,有bug,但跑步后我们的确会感觉心情愉悦,这对于一部分跑者来说,有助于激发起跑步的欲望。
除此以外,身体健康、减肥成功、充满活力、马拉松PB这些也具有很强的快乐属性,也有助于激发起长久的坚持跑步的动力。
内啡肽是努力之后的补偿
与成就感有关
内啡肽(endorphin)又被称为脑内啡,是由脑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物质。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有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内啡肽类与成就感有关,更让人心生宁静。
内腓肽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
这里要顺带解释一下吗啡类物质:鸦片(opium,又译为阿片)为医学上的麻醉镇痛药,是从一种草本植物——罂粟中提炼出来的。
罂粟,是一种一年生的栽培植物,一般种植在海拔高300至1700米的地方,罂粟花相当美丽,当其果实成熟时,花瓣自然脱落。
罂粟本身不是毒品,但它是鸦片制品的原料,从罂粟中提纯可以得到像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待因等等毒品。
一般而言,最初几口鸦片的吸食令人不舒服,可使人头晕目眩、恶心或头痛,但随后可体验到一种伴随着疯狂幻觉的欣快感,鸦片除了引起欣快、持久的松弛及镇静外,还能引起性欲高潮样的感觉。
吸食鸦片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尚能保持职业和智力活动,但如果吸食太多,则变得瘦弱不堪;
长期吸食,整个人陷入严重衰弱及精神颓废;过量吸食鸦片更可引起急性中毒,因呼吸抑制而死亡。
除了鸦片可以直接作用于大脑外,人类已经明确了大脑自身也可以产生两种内源性鸦片样物质,即脑啡肽和内啡肽,通常就用内啡肽来包括这两者。
除小脑以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都有内啡肽的分布,这些内源性类鸦片系统的功能非常广泛,包括镇痛、体温调节、食欲(这是为什么甜食会给人带来欣快感的重要解释之一)、性行为及血压调节。
内啡肽是众多与愉悦体验有关的物质之一
运动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
从而带来愉悦感
运动后可以产生一种良好的感觉,显然与内啡肽分泌有着直接的关联,产生类似于服用鸦片所经历的欣快及兴奋状态。
研究表明,有氧运动不仅增加了内啡肽及其他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释放,在跑步训练结束后,内啡肽含量仍然是增加的,这些都是运动给人良好感觉的物质基础。
多巴胺是瞬间的心动,内啡肽才最长久。
这种感觉不一定意味着多巴胺渴求似的激动和兴奋,但这种温馨的感觉一样能使人上瘾。
当然,内啡肽的产生是很吝啬的。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
内啡肽的分泌需要一定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时间,才能使它分泌出来。
一般认为,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比如跑步、登山、羽毛球等,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有效刺激内啡肽的分泌。
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一定经历了痛苦才能获得内啡肽,冥想、静坐、瑜珈等修行也会提高内啡肽的分泌量。
相信大家都有过在玩游戏、暴饮暴食、一次爽过之后过后巨大的后悔,空虚感,失落感。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没有做正事。
所以多巴胺并不一定带来快感,只是大脑“再来一次”的奖励机制在驱使奴役着人们。
而内啡肽的产生却更加积极和健康。
《美丽的新世界》主人公说:“成为人类,必须要有值得奋斗,抵抗,去努力争取的东西。但是现在我们拥有了一切,唯一能做的,仅仅是等待时光的流逝。”
正如前文所说,多巴胺机制在解释跑步快乐方面稍有欠缺,因为跑步过程本身很大程度并不伴随快乐,为了不快乐的事情而去行动,这就不是多巴胺的机制;
而内啡肽比较完美地解释了跑步所带给人们的快乐,跑步的快乐往往是在跑步之后才能比较强烈地感受到,这不是及时行乐,这是一种付出之后的补偿,是一种成就感,而成就本身就非轻易获取,能轻易获取的就不是成就。
所以有人这样总结内啡肽,内啡肽属于“先苦后甜”型物质,相比多巴胺成瘾,内啡肽成瘾也许更健康、更有积极意义。
总结
运动从某种意义,都能促进两个快乐物质——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但其作用机制却并不相同。
跑步所带来的快乐相比美食、电影、刷手机、打游戏这些及时行乐的东西更长久、更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内啡肽为主,多巴胺为辅是跑者获得快乐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