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一直在努力,却还是原地踏步,过不上想要的生活
导读: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马太效应的加持下,变得越来越大,很多人越挣扎,却发现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但是不改变,这个社会却不会对你客气。
年终总结终于做完了,大环境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2019年的销售业绩并不好看,但全面分析了各个细分数据之后,一个现象让我陷入沉思:
去年的销售冠军,今年依然高歌猛进,在公司总体销售下滑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继续荣膺年度销售冠军。
而去年销售倒数的三位同事,除了一位因为业绩太差离职之外,其他两位依然垫底,而且业绩下滑30%以上,按照公司业绩规定,他们面临的无疑是离职或者被裁。
为什么同样的销售环境,销售人员却表现迥异?而且差距越拉越大?
是不是表现差的员工不努力?
是不是他们能力有问题?
亦或是他们本身的运气不好?
难道优秀的会一直优秀,表现差的会越来越差?
对比近几年的销售数据,我看到的现实是:那些表现优秀的,除了偶尔的波动之外,总体数据一直是稳步增长;相对于他们,那些排名靠后的销售人员,表现却一直很不如人意。
刘润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表达过一个观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把一部分行业从正太分布变成幂律分布,什么意思呢?
正太分布就是极其优秀的公司特别少,而非常差的也很少,大部分企业处于中间状态。均匀分布在各行各业。
而互联网让一部分行业变成了幂律分布,赢家通吃,其他企业基本上都出处于艰难的生存阶段。
一句话总结:
那些优秀的将更加优秀,而失败者将难有容身之地。
不仅企业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同样出现了幂律分布的形态;
比如,同样是网红直播行业,带货的业绩却千差万别。
2019年双11,位于直播带货最前沿的头部网红,“流量高峰”李佳琦和薇娅均吸引了千万级用户在线观看,带货金额均近亿元。
然而,当你以为风口上的每个直播应该收入都不错的时候,你却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努力直播的主播,都能像李佳琦和薇娅一样站在聚光灯下。
在这场不仅仅拼体力,更拼脑力的“带货”PK中,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底薪+提成的收入结构使得带货数量变得异常重要,各平台的流量大部分倾向于少量的“头部”带货主播,大部分带货主播无人问津。
据统计,在辛苦工作的背后,76.6%的“带货经济”从业者最高月收入低于万元。
幂律分布的趋势造成的结果不仅仅是两级分化,更重要的是将让整体的竞争形态更趋极端化,这也造成了“剧场效应”的加剧。
剧场效应的大意是,一群人在剧场看戏,一旦有人不守规矩站了起来,又没人制止,焦虑的氛围让每个人都不得不站起来看戏,以致最后,出现所有人都站到凳子上看戏的怪诞现象。
在剧场效应的驱动下,竞争的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教育行业;
香港有一则纪录片,《没有起跑线》,而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你永远不知道现在的家长可以有多拼?比如二胎妈妈Irene, 长子现在一岁半,她说自己最后悔的是当时生孩子的时候,不想做“魔鬼妈妈”,什么都没准备,导致现在孩子什么都不会。
于是吸取了头胎的教训,第二胎她的理论是:让孩子赢在子宫。
因为在与其他妈妈的交流中,Irene得知,现在赢在子宫里都不算什么了。
香港的名校喜欢接收一月出生的孩子,父母还要算好受孕时间。香港幼儿园的入学年龄是两岁零八个月,一至四月出生的孩子,因为年龄相对更大,行为能力更强,老师少操心,容易出成绩,更容易被学校青睐。
选择孩子的出生月份,是年龄基础上的择优“掐尖儿”。
看完才知道:“不是我不喜欢,就可以不做的。无论我喜不喜欢,孩子是否喜欢,现在的情况就是,晚一步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不要以为只有中国才会如此,其实很多欧美国家也同样疯狂;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的作者薇妮斯蒂·马丁是一位人类学博士,找到了一个纽约本地的相对富裕的老公,算是嫁得好,跃迁到了的顶层。
她在里面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顶层精英生活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在上东区的富人阶层,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过着悠闲的生活。
她发现精英阶层中的女性,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整日忙个不停,忙孩子的教育,忙社交,忙慈善...每天健身,为了保持身材,为了保持美貌,她们生完孩子就疯狂健身,而且毫无怨言。至于男人们当然更不容易;
所有的一切源于社会阶层依然在流动之中,下层可以成为中上层,上层也可能沦为中下层。既然站在了社会的顶层,拥有了大量的资源,看到了大好的风光,自然更不愿意离开顶层。也正因为如此,她们自律、勤奋。早早为孩子规划了一切。一切都要是最好的。
对他们来说:必须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有人总结的很好,这个社会,不怕别人优秀,就怕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但现实却非常符合墨菲定律:你越担心的事总是朝着你最担心的方向发展;这其实不是偶然,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而使“马太效应”变得越来越明显。
"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人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了所有的,也要夺去。"这是《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句名言。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首次将这种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反映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现象,它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马太效应”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明显呢?
这与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1、互联网被成为改变世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对于个人来说,人们的学习、交流与协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和途径也都焕然一新,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被打破,这就意味着,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竞争格局已经被颠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企业,没有互联网之前,都是通过招聘会或者广告的方式来招聘员工,那么,接收到信息的应聘者必然有限,这就导致人才的基数必然较小。
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一个企业不仅仅能获取本地所需人才的各类信息,更重要的是,原本局限于一地的人才选拔,迅速就可以放大到全国甚至更广泛的地区。
这就意味着,每个岗位的竞争,将呈几何倍数甚至于指数增长。
在竞争的压力之下,学习成为应对竞争压力的主要途径,而同样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呈现典型的互联网化,无论是在线阅读、在线培训还是在线交流等,都迅速的超越传统的线下模式。
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本身的特质又决定了,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免费或者付费获得顶尖的教育资源,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学习本身的起跑线也被互联网所打破,一个全国名师和一个普通老师,本身的素质和课程质量就有本质的差距,这直接导致学习者本身的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竞争,也来自于师资力量的竞争。
头条的写作训练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起跑线本身的PK。接受专业的指导和不接受指导,结果就是千差万别。
2、路径依赖的对立效果。
路径依赖,是指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是“坏”)就会沿着该路径一直发展下去,并锁定在该路径上,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
对于优秀的人才来说,在其个人学业或者职业发展过程中,本身已经在某个时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成功路径”,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个人的成功激发了其自信,进而更有动力迎接更多的挑战,形成一个正循环的螺旋式上升。
而对于普通人以及落后者来说,正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突破点,从而导致无论能力还是成就本身的停滞不前,甚至于基于强大的竞争压力,寻求“鸵鸟心态”的逃避,而正由于在竞争对比中,难以找到一种有效的成功路线,进而导致自信心会严重受挫;
在没有自信的支撑下,靠毅力去坚持,毕竟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主要原因就是形成不了一个正向的循环。最终只会依赖于逃避心理来寻求自身的心理慰藉。
3、思维方式的差异。
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中,提到了两种对个人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思维方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具备竞争力。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倾向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事,他们习惯于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最好。但对于不擅长的往往会有回避心理。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倾向于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来不断通过时间强化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认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对自己都是一个有益于未来的磨练。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呈现信息和知识的爆发式的增长,同时也对我们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迭代的加速必然要求我们能力的持续提升,而随着学习工具、学习途径的广泛化,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打开了多扇门,提供个更多元化的机会。
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由于囿于自身的认知范畴,学习意愿和能力都无法跟上时代。
缓进就意味着原地踏步,而不进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
熊猫直播的倒闭时,技术部经理李非的经历引起了网上热议。
在记者采访熊猫直播被裁员工李非的时候,他说到:我想过39岁找工作会辛苦,没想到会这么残酷。
而他的经历说明了很多问题:
李非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的魅力在于变化,残忍也在于变化。他入行时,不需要学技术,不需要写代码,工作十年后发现,很多公司招聘要求上,他的岗位必须要技术化测试;
“我们那个年代,不管学的什么,进公司都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是从头开始学,强化能力需要报班,走的是野路子。
现在的大学知识系统化,不少学校出了软件测试专业,应届生出来的技术就比我强。”
你不具备成长型思维,不进行高强度的知识结构的更新,你也就慢慢失去了职场竞争力。
4、环境的因素。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对个人的成长也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
香港富豪——田北辰,在体验了两天清洁工生活、尝尽底层心酸后,一语中的:“这个社会在极严厉的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穷人和富豪的差距在哪?能力不足还是资源不公?
体验之前,他一直认为:“如果你有斗志,弱者也可以变成强者。”,但录完这个视频后,他就头也不回的离开穷人身份,并且承认:“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只有弱者越弱,越来越惨!”。
在体验中,他除了工作,就像吃饭睡觉,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做其他事情,在这种环境下,几乎没有生存之外其他的自由。
当你无力改变环境的时候,你对自己的未来也就失去了掌控力。
在这个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的年代,作为处于幂律分布中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难道没有任何机会了吗?
如果你放弃了自己,为什么还希望世界给予你更多的机遇?
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马太效应对自己的负面加持,我们需要的就是找到合适的方法,竭尽全力摆脱马太效应的旋涡。
1、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定位自己。
大部分的人都是天资平平的人,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程度,其实少的可怜,在销售领域,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最了解你的其实是你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你自己。
想要认清自己,不是关注你会些什么,而是你精通什么!
互联网时代已经大幅度的变成无差别的竞争,你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有你类似级别的,更有哪些优秀甚至是顶尖级别的高手,这这种情况下,唯有突出自己的长板,你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
这个社会不缺的是普通人,但缺乏的是真正的专家, 日本著名管理专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专业主义》中谈到:
面对21世纪以全球化为特征的生存环境,各行各业,所有组织和企业都将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过渡期,而在即将到来的挑战面前,我们已经无从退缩。要想在21世纪的社会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你所能做的就是成为这样的专业人才和专家。
所以,你所具备的通用能力,已经紧紧是参加竞争的资格证而已,最重要的,你的个人发展过程中,核心的就是”T型能力”结构中,哪一竖的深度。
所以,我们的定位,首先是突出自己的优势,将自己定位为未来的专家型人才,你才可能无惧竞争。
如果你真的没有,那就给最大限度的利用所有的有效时间,培养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并不缺少改变的勇气,而是缺乏改变的方法。
2、认清时代的趋势,聚点突破,以点带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这个时代最现实的一面,你可以怨天尤人,但却无法阻止时代本身的步伐。
想要变成强者,在各方面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你所需要的是认清现实,面对困难,承认差距,
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突破自己的瓶颈,通过聚焦,以成功开启自己的正向循环,这个过程无疑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执导《哪吒之魔童降世》并创下多个国内票房纪录导演饺子,在这部片在大卖之前,也曾有过时间磨一剑的坚持死磕,曾经对动画的热爱却应付不了现实的骨感,曾经为了创作,辞职在家啃老三年半,就靠的是母亲1000元的退休工资。
在他看来:“如果我们真的爱一个东西、爱一个行业,而且自己判断有这个赢面可能,那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实际上,饺子自身的聚焦突破,来自于三年零八个月做出的《打,打个大西瓜》,就靠着这部精心制作的获奖片子,才替导演饺子敲开了更多机会的大门。
与此类似,著名华人导演,华人第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得者(卧虎藏龙)李安,也曾经遭遇同样的经历,失业后在家赋闲六年,家庭开支全靠妻子林惠嘉。
如果没有对自身准确的定位,没有为了突破自我坚持下来的决心,而被迫去找一份工作,养家糊口,被生活捆绑,我们也许就看不到他一系列的精彩影片。
自《卧虎藏龙》开始,李安导演才开启了自己一点带面的精彩导演生涯;
1999年,因执导《卧虎藏龙》首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2006年,凭借《断背山》获得第78届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同年获评《时代周刊》“影响世界的一百人”;
2009年,入选美国《娱乐周刊》评选的“当代最伟大的50位电影导演”;
2013年,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2016年,被授予“大不列颠奖”杰出导演奖;
2018年1获得美国导演工会(DGA)终身成就奖
而李安真正成功的起点,就是那部被英国《卫报》评选“21世纪最佳影片100部”的《卧虎藏龙》。
很多人无法成功,更多的是源于想法太多,而行动太少,没有有效的从一点一滴的成功积累,就难以形成自身瓶颈的突破。
失败从来不是成功之母,而小的成功才是成功的垫脚石,只有成功,你才能获得激情和经验,并复制下一次的成功,从而为自己带来持续的升级。
当然,成功离不开的是你自己的信念和坚持,以及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和自制力,你需要的是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和机会,把每一次的机会当成突破自我的最后时机。
3、想要改变,从改变自身的环境开始,抓住一切能让你学习并提升自我的时间。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尽人皆知,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类似的行为却屡屡上演;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你正春风得意马蹄疾,处于深度的舒适区的时候,你应该想想3年后、5年后、10年后自己的处境,你会发现,现在的你,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的舒适感,同时需要的是对未来的规划和脱离舒适区的信念。
改变自身的环境,不仅仅是改变周围的有形环境,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内在的心理环境。
即便身处底层和困境,你唯一能坚持的就是自己的信念,而提升自我,坚持学习是唯一让你突破阶层的最有效方式。
如果针对因为生存而没有时间,那么你需要的是竭尽全力的用自己仅有的资源获取自己成长的时间,有些时候,寻求帮助,使我们无力时的一种必要的手段,而类似“啃老”这种方式,只要目的是为了自身有效的提升,也未尝不可。
在李佳琦大火的时候,记者采访李佳琦,李佳琦说:我觉得我火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花了很多时间,每天做一件事情,就是三年的时间,每天都是晚上没有任何的私生活,不断的学习和打磨。
机会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让人绝望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有了机会,你却没有能力抓住。
任何一个成功,都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除了顺应趋势,还有高度的专注和长久的坚持,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普通人也可以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