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2024-01-10 12:32:18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前言——西方的火箭坦克的历史沿革前期坦克君用了三期的时间和各位读者一起简单的了解了一下苏联火箭坦克的发展历史。但是火箭坦克这一坦克种类绝对不是苏联人的

前言——西方的火箭坦克的历史沿革

前期坦克君用了三期的时间和各位读者一起简单的了解了一下苏联火箭坦克的发展历史。但是火箭坦克这一坦克种类绝对不是苏联人的“专利”,西方坦克设计师们同样也没有忽略火箭坦克的发展;从1944年的T34“管风琴”开始,西方坦克设计师们就正式进入这一领域。

T34“管风琴”火箭坦克,这张照片让人不由得想起“光菱坦克”

在二次大战期间,西方(主要是美英两国)也利用现有坦克的底盘设计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火箭坦克。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谢尔曼T105,用T40火箭发射器代替了主炮(1945年)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火箭破障型谢尔曼,炮塔两侧搭载了两个6吋火箭发射器(1944年)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谢尔曼“台风”,在炮塔一侧搭载了“台风”火箭发射器(1945年)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克伦威尔“台风”,在炮塔上搭载了两具“台风”火箭发射器(1945年)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谢尔曼T40,与T34管风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可以快速抛弃炮塔上的T40火箭发射器

但是与苏联人相比,西方的火箭坦克带有很大的临时客串属性,缺乏一个完整的战场定位,大多数只是执行一下前线火力压制和攻坚破障任务。至多也只是让坦克多了一个对付软目标的面杀伤手段,根本没有考虑过把火箭坦克用于反坦克战斗。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即使是M26T99“火箭潘兴”也是这一思路的延续

所以在没有一个明确的战场定位的条件下,火箭坦克注定无法获得军方高层的青睐,至多只能看作现有坦克部队的“点缀”。

钢铁洪流的压力

冷战爆发后,华约集团在坦克数量上就对北约一直保持着五比一的绝对优势!而且还保有把数量优势进一步拉大到七比一甚至是十比一的坦克产能!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苏联的钢铁洪流,“一周内打穿整个西欧”绝不是一句戏言

北约欧洲盟军司令莱曼·L·兰尼兹尔上将在1965年视察驻西德装甲部队时就曾说过:我们的每一辆坦克都必须干掉5辆以上的苏联坦克才能挡住那些该死的!像行军蚁一样的!苏联坦克部队!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莱曼·L·兰尼兹尔上将,此公正是“导弹坦克”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

在苏联钢铁洪流的巨大压力下,反坦克导弹这种威力大、射程远、精度高的武器就很自然的进入了军方的视野;但是原有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装甲太弱,仅适合在远距离上打打“黑枪”,而如果把反坦克导弹直接搬上坦克,在匹配性和适装性上又往往不尽如人意......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美洲虎”1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装甲防护很弱,不具备与坦克正面对抗的能力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AXM-13/SS-11导弹坦克,其适装性和安全性极差,只能算个应急作品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AXM-13“霍特”导弹坦克,把导弹换成了“霍特”反坦克导弹

所以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也好、临时安装导弹的坦克也好,至多只能算是以小博大的“赌命”产品;在美国人看来:要想正面对抗苏联的钢铁洪流就必须得设计一款真正的“导弹坦克”。

MBT-70真正的“导弹坦克”

(1)MBT-70的研制历程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M48的服役,美国开始讨论M48的后续型计划;该计划于1954年开始招标,随即T95中型坦克和T96重型坦克这两个方案被美国陆军选中;但是这两个方案有许多重合,所以军方将两个方案合并到T95中,分别开发T95的“中型”和“加强型”。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T95中型坦克

在T95上美国人应用了滑膛炮、光电投射测距仪、电子火控计算机、硅核心复合装甲(也就是石英装甲)、可调液气悬挂、X型柴油发动机(也有一台样车安装了燃气轮机)等等一大堆高新技术。虽然这些技术可以使美军获得对苏联坦克的技术优势,但是随之带来的开发进度缓慢、预算超支、可靠性欠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T95。到了1957年美国军方在检视T95项目之后发现:T95即使是研制成功,也不会比现有的M48A2具备多大的优势。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早期采用M48A2炮塔的M60,是作为T95下马后的应急产品

于是美国陆军装备局当机立断的作出了三个决定:一、立即停止T95项目;二、立即开发在M48A2的基础上安装M68型105毫米坦克炮和新型柴油发动机的中型坦克作为应急(后来发展成了M60);三、开展有前途的“中远期先进坦克计划”,放弃常规坦克炮,以导弹或炮射导弹为主要武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MBT-70。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线图

“中远期先进坦克计划”于1958年年初正式开始初始研发,在当年5月就确定了以一门152毫米口径的低压线膛炮来发射炮射反坦克导弹的火力方案;同年8月与之配套的MGM-51“橡树棍”炮射反坦克导弹也开始同步研制。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551“谢里登”发射“橡树棍”反坦克导弹,“中远期先进坦克计划”有轻、重两个版本,其中“先进轻型坦克计划”最终发展为“谢里登”轻型坦克

重型“中远期先进坦克计划”有普通型炮塔和紧凑型炮塔两个版本,分别于1960年造出了首批样车开始进行测试。样车采用了“钢-硬铝合金-钢”复合装甲以及可调液气悬挂系统。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重型“先进轻型坦克计划”的首批样车;普通炮塔型(上)和紧凑炮塔型(下),注意两辆样车都没有安装复合装甲;而且采用了常规乘员布置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紧凑炮塔型样车在展示可调液气悬挂,该方案最终发展为M60A2“星际战舰”主战坦克,注意车体首上安装了复合装甲

在随后的一年中,两型样车分别进行了包括火力测试在内的各种测试(当时“橡树棍”炮射反坦克导弹并未研制成功,所以只进行了榴弹和破甲弹的测试);两型样车总共行驶了2200英里、发射各种炮弹约320余发;初步取得了成果,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正当项目组信心满满的准备下一阶段测试工作时,1961年肯尼迪总统上台并任命他大学时的同学麦克纳马拉为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上台伊始便开始推行它的“三军通用武器计划”;在1961年底更是叫停了所有正在研制中的常规武器计划,按“三军通用武器计划”的标准逐一进行审核,而“中远期先进坦克计划”也在此列。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是美国军队最痛恨的国防部长之一

对于“先进主战坦克计划”(1960年改的名字),美国国防部认为其并不符合“三军通用武器计划”的标准,如果要继续发展就必须与海军陆战队和北约盟国进行“通用化”设计(这几乎是推到重来)。

所以1963年8月1日,美国和联邦德国共同签订了“20世纪70年代主战坦克研制计划”协定。研制的代号分别为MBT-70坦克(美国)和Kpz.70坦克(联邦德国)。到1963年12月,双方确定了研制坦克的战技指标:战斗全重50吨左右、单位功率在25马力/吨以上;装备一门152毫米口径低压线膛两用炮(可发射普通炮弹和“橡树棍”炮射导弹)、双向稳定装置、装自动装弹机、乘员3人;装备新型火控系统以提高首发命中率和夜战能力;采用液气悬挂装置、车高和车姿可调;具有对抗敌弹直接和间接攻击的坚强装甲防护力;有三防装置,可在核生化条件下作战。至此“中远期先进坦克计划”正式华丽变身为MBT-70计划。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早期无炮塔方案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早期无人遥控炮塔方案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早期“斗地主”式乘员布置方案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最终确定的方案

(2)MBT-70的技术特点

①乘员布置与动力系统

MBT-70为了应对大规模核战争,采用了将全部三名乘员布置在炮塔内的设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全车高度以减少坦克的被弹面积,但是为了能让驾驶员始终面向前方,专门为驾驶员设计了一套“反旋”装置。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无论炮塔这么旋转,驾驶员都可以始终面向前方

把驾驶员放在炮塔内,给于了驾驶员极佳的驾驶视野;同时驾驶员也可以操纵反旋装置把视野固定在任何一个方向上(也可以面向后方,反向驾驶)。不过这套反旋装置对新兵并不友好,初次驾驶MBT-70的驾驶员在使用反旋装置时会产生一种“晕船”的感觉,会严重的干扰驾驶员的方向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克服。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的乘员布置,注意驾驶员舱是安装在反旋装置上的

另外MBT-70还采用了可调液气悬挂;不仅可以任意调节底盘离地间隙,也可以增加主炮的仰俯角度,这就给了MBT-70极佳的地形适应能力和战术优势。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的底盘在进行可调液气悬挂的极限测试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的机动性和可调液气悬挂展示

另外大陆公司研制的AVCR-1100柴油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可达1475马力(1084千瓦),战斗全重只有54吨的MBT-70单位功率可达27马力/吨,在配合上XM1500-2型液力机械式变速箱(4个进档和4个倒档,最大倒车速度与前进速度相同),使MBT-70具备了当时世界最佳的机动性:最大公路行驶速度72公里/小时、最大越野速度41公里/小时、最大倒车速度72公里/小时(可在行进间不停车直接挂倒档)、最大行程287至358公里(不同配置的样车其最大行程也略有差别)。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的机动性展示,注意其液气悬挂的减震性极佳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AVCR-1100柴油发动机,赋予了MBT-70澎湃的动力

②复合装甲技术与生存能力

MBT-70是在西方坦克中首个采用复合装甲的主战坦克,虽然在50年代美国提出了如硅基装甲、塑料装甲、水泥装甲等一大堆复合装甲设计方案,但是真正通过考验的只有“钢-硬铝合金-钢”复合装甲,这是一种金属复合装甲:最外层为高硬度钢板,用于撞碎来袭弹丸;内层为高强度硬铝合金,用于消耗来袭弹丸的能量;最内层为高韧性钢板,用于吸收弹丸的剩余能量。这种复合装甲与苏联432工程的复合装甲非常类似,都是钢夹铝合金的结构,根据苏联人的实弹测试,这种装甲结构对穿甲弹的防御能力能达到同厚度匀质钢装甲的108%至112%且重量较匀质钢装甲减轻了25%;但是对破甲弹的防御能力较弱,只能达到匀质钢装甲的112%至117%。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的复合装甲结构及厚度,黑色的是钢装甲、灰色的是硬铝装甲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苏联432工程的复合装甲示意图,深色的是钢装甲浅色的是硬铝装甲

不过苏联人是在1957年就研制成功了这种复合装甲,而美国在1970年代都没有使这种装甲达到完全可用的状态(主要问题是铝合金与钢的连接处容易出现脱焊的问题)。双方装甲技术的差距可见一斑。

另外MBT-70实现了乘员集中布置和完全隔舱化设计,将弹药和油料完全与乘员舱分开;并且单独对乘员舱加强了装甲防护水平;这样即减轻了坦克的重量又提高了乘员的生存能力。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将全部乘员布置在炮塔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乘员生存能力

③极不成功的主炮与及其成功的火控系统

MBT-70基本上都是围绕那门XM150型152毫米口径两用炮设计的,为了集中资源研制这门主炮,从1957年开始美国就取消了所有的常规坦克炮研制计划,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但是收获的结果却是一门没法发射穿甲弹只能发射慢速破甲弹(炮口初速只有400米/秒)和“橡树棍”反坦克导弹的低速主炮;且XM150为了兼容“橡树棍”反坦克导弹,其结构极为复杂可靠性不足,价格也非常昂贵;德国人对XM150的评价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迫击炮(形容XM150发射的炮弹初速太低,弹道太过弯曲)。

XM150型152毫米口径两用坦克炮的重量为2.17吨、身管长度只有4.35米(28.6倍径);能发射穿甲弹(只有理论上可以)、破甲弹、榴弹以及“橡树棍”反坦克导弹。该炮唯一的优点就是寿命高——可发射1100发破甲弹和2300发以上的导弹。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那门糟糕的XM150型两用坦克炮

另外MBT-70还装备了尾舱式自动装填机,可以以8至10发/分的速度在任何姿态和地形上稳定装的填炮弹。但是其可靠性较低,对弹药的识别也容易出错。虽然有些缺点但是瑕不掩瑜,这套尾舱式自动装填机可以算西方自动装填机的“开山之作”,以至于后来法国的勒克莱尔和日本的90式都对其进行了借鉴。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的尾舱式自动装填机

虽然MBT-70的主炮及其糟糕,但是MBT-70的火控系统却极为先进,由休斯公司为MBT-70研制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是第三代火控系统的开端,车长、炮长、驾驶员的观瞄装置都具备稳像功能、而且车长和炮长之间还可以相互备份相互冗余:车长具备超越炮长操炮的能力,炮长也可以通过光通路查看车长瞄准仪。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火控系统示意图

MBT-70的火控系统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时代,之后的M1系列和豹2系列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都是在MBT-70火控系统上的完善。也正式这套火控系统开启了第三代火控系统的大门。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豹2早期型的火控系统基本上是直接继承至MBT-70

④MGM-51“橡树棍”炮射反坦克导弹

MBT-70之所以死活要坚持使用那门恶心的XM150两用坦克炮,目的就是要发射MGM-51“橡树棍”炮射反坦克导弹。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GM-51“橡树棍”炮射反坦克导弹

MGM-51“橡树棍”反坦克导弹属于典型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采用自动红外跟踪和无线电指令控制;最大射程3000米、最大破甲厚度400毫米、巡航速度150米/秒、炮口初速75米/秒;在3000米距离上对静止目标单发命中率90%、对速度小于50公里/小时的运动目标单发命中率不低于75%、坦克可以在时速不超过22公里/小时的行驶状态下发射导弹;导弹全重27公斤。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的炮塔外部设备详解,注意无线电指令天线是安装在驾驶员舱左侧的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GM-51“橡树棍”打击运动目标,注意导弹的飞行速度很慢

与苏联的第一代炮射导弹类似,“橡树棍”采用了自动红外跟踪和无线电指令控制,大大简化了炮长的工作负担,炮长在发射导弹之后只需要将瞄准仪中的十字线压在目标上,导弹就可以自动击中目标。但是如果把“橡树棍”与同时代苏联的“眼镜蛇”炮射导弹(具体参见《火箭坦克的历史(3)炮射导弹的威名》)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按苏联人的标准“橡树棍”反坦克导弹无论是在最大射程、巡航速度还是在破甲威力上都属于不达标产品!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美国人用了15年搞出来的“橡树棍”,在性能上却远远不如苏联最早的“眼镜蛇”炮射反坦克导弹,由此可以看出苏联人在火箭坦克和反坦克导弹上的深厚积淀

MBT-70项目的总结

(1)MBT-70的结局

从MBT-70项目一开始,美德双方就为了主炮的问题争吵不休;德国人希望用12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就是大名鼎鼎的RH120),而美国死活要坚持使用那门恶心的XM150;另外双方对MBT-70项目的动力系统也是争论不休:德国坚持使用MB873Ka型1500马力增压柴油发动机和HSWL354型液力机械式变速箱(也就是豹2的动力系统),而美国的AVCR-1100型柴油发动机可靠性不足、油耗也偏高。再加上研制费用超过预算费用整整五倍,所以整个MBT-70项目只得于1970年正式终止,黯然下马。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的内部构造

(2)MBT-70下马的必然性

今天我们来回望整个MBT-70项目就会发现,MBT-70即使是按既定目标成功服役,其相较于1970年正式服役的前苏联T-64B型主战坦克,除了在动力和火控系统上占优势之外,在主炮威力、炮射导弹、复合装甲一系列基础指标上几乎处于绝对劣势;更别说与革命性的T-80相比了。所以MBT-70即使是真的走向战场,估计也只有利用它倒车和前进一样快的优势迅速撤退了。所以MBT-70的下马几乎是必然的!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T-64B虽是二代半主战坦克,但对MBT-70仍然具备较大的优势

(3)“点歪科技树”的启示

不过MBT-70又是一款充满了开拓精神的主战坦克,由MBT-70起开启的第三代指挥仪式火控系统、1500马力发动机革命、全自动变速箱、乘员隔舱化设计,直至今天仍然是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标配。所以对于美德两国而言MBT-70是两国第三代主战坦克之前的一款“试错”之作,正是有了MBT-70这块“垫脚石”才有了名满天下的豹2和M1系列主战坦克。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没有MBT-70也就没有今天的豹2和M1

但是这个“试错”的代价太过高昂:1957年美国全面终止了所有常规坦克炮的研制项目,集中全部精力和资源用于XM150低压线膛炮的研制;造成了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完全与世界坦克炮的发展的主流“脱节”!造成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至今美国都无法自行研制一款合格的高压滑膛炮。

另外苏联人在意识到“钢-硬铝合金-钢”型复合装甲的发展潜力不大之后,便迅速放弃了这种装甲结构转向了陶瓷复合装甲的研制;英国则更进一步将膨胀结构与陶瓷装甲的优势结合起来,研制出了著名的“乔巴姆”复合装甲;但美国在MBT-70项目上却死抱着这种钢铝复合装甲不放,待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已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各国的复合装甲材料和结构已经发展成熟,美国又一次落后于世界主流(至今也没能追上)......

最后在炮射导弹领域,随着“橡树棍”的失败几乎使整个西方国家对炮射导弹这一弹种完全失去了信心,迄今为止都没能研制出任何一款合格的炮射导弹。

火箭坦克的历史(4)点歪科技树的典范

MBT-70的一号样车

军事技术尤其是基础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味的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先进性,其结果往往会让人掉入“陷井”之中;所以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发展才是最有效的“捷径”——这就是MBT-70带给我们的启示。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