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孩子最深的4种教育方式,最后一种,父母经常做!

2024-01-19 11:02:23 教育百科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最近最火的话题莫过于人工智能了,当大家的讨论点在于AI是否能取代人类时,一则微博火了。一位博主贴出了一则对AI的测试:“我的女儿成绩不好,帮我写一封信给她,标题是《你真的毫无

最近最火的话题莫过于人工智能了,当大家的讨论点在于AI是否能取代人类时,一则微博火了。

一位博主贴出了一则对AI的测试:

“我的女儿成绩不好,帮我写一封信给她,标题是《你真的毫无价值》”

一共有三个AI的回复被展示,但其中一个AI生成的信件,内容极其“扎心”:

字字句句,尽是否定;字里行间,毫无温度。

虽然信的最后来了一句:“我们会一直支持你,鼓励你,相信你,相信你有能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但前面言语所带来的伤害,并不会因此消失。

以至于很多网友在那些令人窒息的话语中,也看到了自己不堪回首的童年。

虽然也有人说,博主是为了流量,筛选了一些不好的回复进行拼凑的,加之有AI技术还不够成熟等因素影响。

但网友们的广泛共鸣,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有些错误的教育方式,确实值得反思。

尤其是家庭中常见的这4种“伤人教育”。

或许看完后的你,能知道如何避开教育的误区,更好地成为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让家庭更幸福。

高压式教育 “你优秀,我就爱你”

上海曾有一名14岁女初中生给父母留下了一封遗书后,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痛苦的一生。

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母的愤怒: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

“我是带给你们荣誉的人,是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是我太懦弱了,不敢面对下一次语文是六十多分,数学七十多分”;

在这个女孩心中,父母爱的不是她,而是她够不够“优秀”,够不够“耀眼”,能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实现他们的愿望。

而那个真实的自己,丧而灰暗,从未被看见,更别提被接纳。

可是当孩子被过早地训练,或者教育被赋予某种功利时,孩子内在的创造力、感知力就会被忽略,形成“空心”。

当到了某一阶段时,空心塌陷,抑郁就会随之而来,甚至会走向毁灭。

这,是父母们愿意看到的吗?

打击式教育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你好”

节目《少年说》中,有个女孩的妈妈经常拿她与“别人家的孩子”对比,然后打击她。

她最好的朋友是学霸,经常考年级第一。

于是每次考试结束后,她妈妈都会痛心疾首地说:“你看人家谁谁,数学好,英语好,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和你做朋友?”

她也曾委屈地说:

“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非要这样打击我呢?”、

妈妈则回应:

“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因为我认为你的性格里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不打击你,你就会有点飘。”

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孩子更是如此。

因为他们的自我还很弱小,他们需要借助成人的肯定、赞美等正面反馈,来形成良好的自我。

这时候,越是重要的人告诉他“你是好的”,这个影响力就越大。

想让孩子对父母失望,不再亲近,就狠狠地打击他吧。

内疚式教育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所谓的内疚式教育,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相对应的概念:罪疚诱导。

意思是关系中的一方通过让另一方感受到内疚,从而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

也就是说:当父母不断地给孩子制造内疚,就是在为自己积攒道德资本,为接下来的控制做准备了。

就像综艺《不要小看我》中黄小桃的妈妈,因为4岁的女儿背不出课文而情绪失控:

“她每到那个地方又背错,我就抽自己一耳光……然后我就看到,女儿的表情变得特别的惊恐”。

这就是在通过给女儿制造内疚而控制她。

而从小经历内疚式教育的孩子,长大后也特别容易为别人的情绪负责,甚至就会形成我们常看到的“讨好型人格”。

边界模糊不清,事事自我归因。

当“负罪感”成为生命的底色,一个人就很难感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惩罚式教育 “我爱你,才会毁掉你最爱的东西”

《少年说》里有一位读初一的13岁女孩,因为热爱文字,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小说,几年下来写了56本,共30多万字。

由于文科成绩非常好,就显得理科成绩不是特别好。

于是,认为女儿严重“偏科”的父亲,某天一怒之下,把女儿写的小说全部撕碎,以这样的方式让女儿专心学习。

然而用女孩的话说,“那段时间,我就像失去了灵魂一样”......

这样的家长他们坚信自己的初衷全都是“为了孩子好”,为了孩子成绩好,有竞争力,将来前途光明。

然而,这看似“爱孩子”的举动背后,真正的意图是惩罚。

只因你没有达到我的要求和期待。

这对孩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孩子会在撕裂般的痛楚中明白: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自尊不重要。

“我”不重要。

这样长大的人,无论他有多优秀,他的自我意象都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价值感极低、内在灌满痛苦的人。

也许会有很多家长疑问,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支持到孩子?

其实,归根究底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依旧是爱与接纳。

首先,对孩子要有对独立个体的尊重。

其次,要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

第三,学会换位思考。

最后,接纳孩子的平凡。

一个被好好爱过的孩子,才会有能力爱自己,爱家人,爱世界。

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学习、调整、磨合出适合彼此的相处方式,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这是每一个家长的功课。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