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的设置标准是什么
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就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学科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也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高等教育语境中的专业,是依据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和明确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高等学校开设的招生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性和学科依赖性。专业设置的出发点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满足社会上不同职业和岗位的需求,体现了高等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同时,专业的构成是以一定学科范围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
高等教育专业的设置要遵循几项基本原则:一是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民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此外,专业的设置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及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公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指标。普及阶段的大学入学标准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生源知识结构的多元性和生源质量的差异性也要求高等教育的结构和专业设置要多元化,以适应不同人才成长的需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
高校虽然有一定的专业设置自主性,但必须与其学校属性定位相匹配,还要有足够的相关学科作为支撑。普通高等学校原则上按其分类属性设置专业,以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设置学校分类属性以外的专业数一般不超过本校设置专业总数的30%。因此,除综合大学可设置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理学等各门类专业,其他专业院校一般都围绕一到两个专业门类进行设置,比如理工院校的专业主要集中于理学、工学门类,外语院校主要围绕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进行设置。
教育部每年会公布各高校大学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发布新版《专业目录》。过去10年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有770多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这些年,我国在专业学科设置上越来越体现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这一特点。比如,202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申报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并获批,目标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储能人才。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增设了生物育种科学专业,积极响应国家“新农科”发展战略。
同时,教育部也推动高校积极开展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据了解,全国高校所有专业每年调整的幅度将近5%。自2012年以来,共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推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学专业的设置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必须具有足够的相关学科知识作为支撑,经过慎重评议,切不可盲目 “追热点”“赶潮流”。
前两年,“元宇宙”概念席卷网络,国内就有一些高校迅速响应,积极布局元宇宙专业,有高校更是将有多年历史的“信息工程系”更名为“元宇宙工程系”。然而,由于对元宇宙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其相关的支撑学科意见不一致,如今不仅无法确定元宇宙专业相对系统化的必修科目和理论教材,对该专业的毕业生职业导向也不甚明确。某种程度上,这种缺乏规划、仓促上马的专业设置,对高校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耽误。类似现象,也应成为一种警示。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
李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