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听话并不完全是好事,有这种表现,往往暗示他已经与你离心了
孩子这些“听话”的表现,父母真的应该高兴?
执笔:邵菲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在我国父母的眼中,乖巧的孩子都是备受喜爱的,在他们看来,这类情商高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能成大器,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案例
幸孕姐小时候是在奶奶家长大的,每次调皮的时候,奶奶都会搬出邻居李奶奶家的孙子当榜样,让幸孕姐向他学习,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但幸孕姐却一直不以为意,觉得那样并不好。
每次李奶奶带着孙子来我家做客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只有奶奶让他坐时才会坐,只要他奶奶不松口,即使零食给他递到了手上也不会吃,全程都围着奶奶不吵不闹,更不会乱跑。
犹记一次他们走之后,奶奶感叹说:“你要是有他一半听话就好了”,但幸孕姐反怼:“他奶奶对他肯定很凶,不然为什么看着他奶奶的脸色行事,坐又不敢坐,吃又不敢吃,哪像个小男孩的样子啊。”
后来幸孕姐长大后,一次回老家探亲,听奶奶叹着气说起了他的现状。
原来,在上中学之后,他不善与人交际,一直被同学欺负,回家也不敢说,结果被欺凌的情况愈演愈烈,不愿上学了,最终辍学在家,每天待在家里不出门。
孩子有这三种表现别急着开心,可能是娃缺爱了
可以说,绝大多数长辈都喜欢乖孩子,觉得不用自己多操心,所以看到自己孩子听话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有些时候甚至还要炫耀两句,但是,孩子“听话”,真的是好事情吗?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提醒,孩子有三种状态并不是真的听话,父母别急着瞎高兴,可能是娃内心缺爱了。
1、察言观色
每次碰到家庭聚会的时候,小孩子都比较多,其中,不乏一些孩子到处乱跑,甚至是直接打断大人的谈话,而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非常的温顺乖巧,乖乖地坐在父母身边,甚至时不时的给他们端茶倒水。
通常,大人们都不太喜欢前者,觉得太过调皮不懂事,家长应该多加管教,而觉得后者乖巧情商高,长大后可成大器。
但是儿童心理学家表示,根据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前者的“调皮”正是处在安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而后者则充满了不安感,严重缺乏安全感,乖巧只是他们的“保护色”,用来伪装自己,讨好周边的人。
2、不爱撒娇
生活中,不少孩子在向父母表达爱,或者需求的时候,喜欢对其撒娇耍赖皮,尤其是他们非常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更是会这样,孩子的这种行为让不少父母头疼。
而反观有些孩子,从来不和父母撒娇,父母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不争辩,更不会死缠烂打,于大多数家长而言,这类孩子是省心又安心的,备受喜爱。
但是,儿童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那些从来都不撒娇的孩子,其实是和父母之间有着很远的心理距离,往往暗示他已经与你离心了。
因为不够亲近,内心缺爱,这种不安感让他们将内心天真烂漫的一面压抑住,不轻易表现出来,长期如此,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3、委曲求全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不少见:
- 有小朋友拿了强强喜欢的玩具,强强沉默了了几秒钟之后,伪装成自己送给别人;
- 在集体活动中,最脏最累的活都不想干,最后关头亮亮表示自己也许可以做。
孩子的这种行为,在不少家长看来是谦让、大度的表现,但绝大多数都只是在“假”大度。
这类孩子往往内心缺爱,面对这些冲突事件没有底气争取自己的权益,因为他们知道父母不会站在自己这边,于是只能假装谦让了,否则,失去了东西,还可能遭致父母的责骂。
父母如何能教育出内心阳光的孩子
1、不过分包办和满足孩子
父母做得越多,孩子就会越脆弱,依赖心理也会越强,从而遇到一点小困难,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
2、不过分打击孩子
父母是孩子眼中的权威,他们的一言一行的评价,影响着其性格和价值观的建立,如果被过分打击,很容易否定自己,从而自我怀疑,变得自卑。
3、帮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对孩子的优点表扬要适度,对孩子的缺点,要引导他们接纳,并陪伴着他们改正。不拿孩子和他人比较,不给孩子贴任何标签,让他们勇敢的做自己。
4、放手让他做
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心的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过多的约束他们的成长,不替他们做决定,也不要随意否定他们的想法,引导其做不一样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