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吃鱼对健康不利 吃鱼的禁忌是什么
鱼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食物,可以制作呈多种美味膳食,但是吃鱼也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吃鱼方式不对,可能会对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哪些人不能吃鱼?吃鱼的禁忌是什么?不适合吃鱼的人有很多,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吧。
吃鱼的禁忌人群
1.服用某些药物者
服用止咳药者不要吃鱼,尤其是深海鱼更不要食用,以免引起组胺过敏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头晕、心跳加快、荨麻疹等不适症状。不少深海鱼都含有组胺物质,一旦人体内的组胺量超标,该物质就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导致组胺过敏反应。平时吃深海鱼之所以没有上述不适症状,是因为人体肠胃和肝脏中有一种抑制组胺活性的物质——单胺氧化酶,它可使组胺无法进入血液中。但是有些止咳药却存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会抑制人体肠胃和肝脏分泌出单胺氧化酶,此时再食用深海鱼非常容易造成组胺物质快速在体内积蓄。
除了止咳药,还有其他药物也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抗菌药,如呋喃唑酮(如痢特灵等)、酮康唑、灰黄霉素;降压药如优降宁;治疗帕金森的司来吉兰;抗抑郁药如吗氯贝胺;抗肿瘤药物甲基苄肼等。中药里也有能抑制单胺氧化酶作用的药物,如鹿茸、山楂、何首乌等。
2.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时机体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轻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鱼、青鱼、金枪鱼等,会使病情急剧恶化,犹如雪上加霜。
3.孕妇
孕妇不宜经常食用海鱼,常食海产品,会过多摄入甲基汞,胎儿在宫内接触的汞量越高,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等其他机能发育轻微迟延的危险越大。科学家还提醒,即使母体摄入的汞不多,其胎儿的脑发育还可能发生迟延。为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少吃海鲜,每周最多1~2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枪鱼、剑鱼等含汞量高的海鱼,可选择食用不受汞污染的池塘养殖的鱼类。
4.出血性疾病患者
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鱼,因为鱼肉中所含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状。
5.结核患者
服用异烟肼时如果食用某些鱼类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轻者恶心、头痛、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重者会出现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胀、皮疹、腹泻、腹痛、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等。
6.痛风患者
因为鱼类含有嘌呤类物质,而痛风则是由于人体内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而引起的。
那些鱼不能吃
1.有异味的鱼不能吃
鱼味不正常,有的鱼有一股煤油味,这种鱼来自污染的水域(主要是酚类污染)。酚类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主要来自焦化、炼油、合成纤维等工厂排出的污水。人吃了这种鱼,将造成细胞蛋白质变性、沉淀,损害神经、肝脏和肾脏,甚至引起头晕、失眠等现象。孕妇食用被污染的鱼,会使胎儿增加发生癌症的危险。
2.畸形鱼不能吃
形状奇特的鱼,是受合成或天然化学致癌物中致突变物作用或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引起遗传变异产生的,很多鱼体内都有肿瘤。如果吃了这种鱼,将影响身体健康,甚至患上疾病。
3.烧焦的鱼不能吃
鱼烧焦后,含有强烈的致癌物质,不能食用。因为鱼肉中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色氨酸被烧焦后形成γ-氨甲基衍生物,这是一种比黄曲霉素、丙烯酸胺等更强烈的致癌物。所以一旦烧焦,就不能食用。
4.不吃鱼肉变红的鱼
鱼肉蛋白里含有一种叫组氨酸的氨基酸。鱼死后存放不善,细菌繁殖使其蛋白分解,将组氨酸转化为组胺。组胺是一种有毒物质,一般人食后0.5—1小时就会发生中毒,轻则头晕、头痛、口干、心慌,重则呼吸急迫、心跳加速还会出现呕吐、四肢发麻等症状。鱼肉变红、腐臭味大的鱼,含组胺较多。
选购鱼的技巧
1、观鱼形。污染重的鱼,形态异常,有的头大尾小,脊椎弯曲甚至出现畸形,还有的表皮发黄、尾部发青。
2、看鱼眼。饱满凸出、角膜透明清亮的是新鲜鱼;眼球不凸出,眼角膜起皱或眼内有淤血的则不新鲜。
3、嗅鱼鳃。新鲜鱼的鳃丝呈鲜红色,黏液透明,具有海水鱼的咸腥味或淡水鱼的土腥味;不新鲜鱼的鳃色变暗呈灰红或灰紫色,黏液腥臭。
4、摸鱼体。新鲜鱼的表面有透明黏液,鳞片有光泽且与鱼体贴附紧密,不易脱落;不新鲜鱼表面的黏液多不透明,鳞片光泽度差且较易脱落。
5、掐鱼肉。新鲜鱼肉坚实有弹性,指压后凹陷立即消失,无异味;不新鲜鱼肉稍呈松散,指压后凹陷消失得较慢,稍有腥臭味。
6、看鱼腹。新鲜的鱼腹部不膨胀,肛孔呈白色、凹陷;不新鲜的鱼肛孔稍凸出。
另外,在挑选淡水鱼时,专家建议尽量选择“小”鱼,即生物链底层的鱼类,比如草鱼、大头鱼等,它们一般靠吃水草生存,相对于石斑鱼、鲈鱼、鳜鱼等凶猛吃肉的鱼类,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