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动症是遗传病吗 导致小儿抽动症的原因都有哪些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症状,比如有的小孩子可能有面部抽动的习惯,比如习惯性的眨眼睛,再比如歪嘴等等,这其实是一种神经障碍,需要家长注意观察症状,如果有症状表现,要注意及时治疗。那么,一般导致小儿抽动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遗传因素
抽动秽语综合征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本病的家系成员中,抽动障碍的发生率为40%~50%。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较多见,临床观察发现家族中若有类似疾病者其发病年龄较早,症状较为明显,治疗效果比无家族史者差但迄今有关本病的致病基因尚无明确结论。躯体因素,开始时往往由于局部刺激而产生抽动。如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眨眼,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上颌窦炎引起轻微的咳嗽,发出“吭、吭”声,当局部疾病因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营养达不到大脑功能的需求,如必需的氨基酸、牛黄酸、核苷酸、必需脂肪酸、卵磷脂、铁、锌等摄入量过少,就会影响脑功能,可能会造成或诱发抽动症。
2、体质因素
有抽动症的小儿,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并常合并一些心理性症状,如头痛、腹痛、不明原因的发热、便秘、哮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情绪因素,常与家庭有关,常见的因素如父母对患儿过高的学习要求,过多的责备,母亲常有神经质,精神上不安静。家庭的争执,父母离婚,亲人死亡;过多的干预使小儿发生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抽动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此外,患儿曾有过运动活动遭受限制的历史有关。如父母对儿童安全过分担心或早年的某些疾病限制了儿童的活动。
3、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多发性抽动症存在着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底神经节和相关结构中的各种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主要是与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递质异常有关。最早发现多巴胺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倾向于认为本病存在基底神经节纹状体的神经突触多巴胺活动过度及多巴胺受体超敏感。
4、学习理论
开始时的抽动可能是出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学习其他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病态,后来由于外界的原因起到了增强作用,以致形成了习惯性抽动。药源性因素,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的长期服用可能产生抽动症的不良反应。长期或大剂量应用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左旋多巴、卡马西平及氨茶碱等,均可能诱发多发性抽动症或使抽动症状加重。
5、抽动症怎么治疗
对于有这些症状的孩子,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儿童心理门诊就诊,进行微量元素、血铅、脑电图等检查,排除儿童癫痫、风湿等疾病,以明确诊断。
治疗应采取综合方法,主要有:
(1)首先消除沙眼、咽炎等诱因,少看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多户外活动,劳逸结合。
(2)心理治疗:认识孩子是一种疾病而不是毛病,不要对孩子过分关注,抽动严重时适当转移孩子注意力。妥善安排日常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紧张疲劳。避免食用含食物添加剂、色素、咖啡因和水杨酸的食物如饮料、方便面、火腿肠等。
(3)感觉统合训练:通过运动训练的方式增强孩子大脑统合能力,减轻抽动症状。
(4)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主要对孩子采用放松训练,教会孩子肌肉放松的技巧。
(5)药物治疗:慢性抽动的患儿,早期应用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常用药物主要有泰必利、阿立哌唑、肌苷等。也可用中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