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到底是什么米?为什么比普通米好吃?
近日,又有职业打假人质疑某主播带货的五常大米货不对板。
其实,关于“五常大米”真假的争议,这几年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也经常出现在热搜上。原因就是五常大米真的好吃,但产量确实不高,时有“李鬼”出现。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五常大米,它们又好在哪里,背后都有什么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五常大米到底是什么米?
说五常大米之前我们先说说五常市,五常市紧挨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因“五常”的仁义礼智信得名。五常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不少地区土壤肥沃,很适合种水稻。
不过在黑龙江种水稻可不容易,大家都知道黑龙江气候比较冷,与海南一年可以种四季水稻相比,黑龙江五常这些地方,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而且生长期还很长,育苗更是需要借助大棚或是温室。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而且水稻收获期五常地区的昼夜温差大,这些因素让五常的大米干物质含量高、直链淀粉适中、支链淀粉含量高。通俗地说,就是这里产的大米粒大饱满、口感弹牙、饭粒油量大、香味浓郁。总结起来就是俩字——好吃。
那么,五常出的大米就叫五常大米吗?这到底是一种大米还是几种大米呢?
广义上说,只要种子选用五优稻系列、松粳系列及其他符合五常种植条件种植的其他粳稻品种,符合大米执行标准 GB/T19266(也就是五常大米的执行标准),在五常地区种植,就可以称为“五常大米”了。
某五常大米产品相关信息 作者拍摄
不过,在普通消费者眼中,五常大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五优稻系列中的五优稻 4 号,五优稻 4 号俗称稻花香 2 号。这个品种在五常市是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我们消费者通常说的五常大米,一般就是指的种植在五常市的稻花香 2 号所加工出的大米,味道那是相当地道!
需要指出的是,成就好米,首先要有好的品种,其次是要有适宜的环境。哪怕品种是对的,在气候有差异的地区种植,风味也会逊色不少。如果打着五常大米的旗号玩文字游戏打擦边球,卖的东西却不是那么回事,那就别怪别人质疑指责了。
五常大米背后的育种故事
一个优秀的品种背后往往都有一段育种人的传奇,稻花香2号也是如此。稻花香2号的第一培育人田永太是朝鲜族,上世纪50年代,田永太从韩国青山南道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常市,1966年他当上了龙凤山乡的五一生产队长。
当地河道和水资源较为丰富,可以种植水稻。可当时在当地没有合适的水稻品种,引进的品种大多来自隔壁的辽宁。别看都在东北,还离得那么近,引进的水稻马上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产量也很低,亩产还不到200公斤。
尤其是在1969年,那年种植的水稻还没进入成熟,气温就迅速下降。导致田永太所在的生产大队150多公顷受灾严重,整个生产大队甚至要绝收饿肚子。
种好稻子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作者拍摄
在村里老农的建议下,田永太在田里开始寻找可以早早成熟的稻穗。一连找了六天他都没找到心目中的早熟稻穗,第七天中午在田埂上心灰意冷的他正准备放弃的时候,不经意间眼睛瞟到了不远处一簇金黄的稻穗正弯着腰随风摇动。
他赶忙把成熟的12个稻穗带回家挂在了生产队窗户上保存,但刮了一场风后稻穗只剩下了7穗。之后他按稻穗把种子编为1号至7号,经过一年种植,其中7号穗子的后代满足了早熟的需求。
他还通过这七号穗子收获了48斤种子,又一年过去,这48斤种子变成了5000斤稻谷,田永太把这种子命名为“517”。这种稻米不仅适合当地耕种,还非常好吃,当地人广泛种植了十几年。
后来,田永太被调到大学当了副校长。他有一次回龙凤山办事,村里老人焦急地对田永太说“老田,快回来吧,'517' 没有了。”原来经过连年种植和稻瘟病肆虐,原来选育的好吃的“517”慢慢就消失了。老农民对田永太的期待,他一直都记在心里。
到了1993年,在当年发现“517”的地块上,田永太又偶然发现一株有着12个穗子的长粒、有芒、压圈的稻子,与当时北方稻子都不相同。不仅这棵稻子长得跟常见的北方水稻不同,种出后蒸出的米饭更是有着扑鼻的香味,繁育以后取名为“93—8”。
经过不断地培育优选“93—8”在口感、香气、抗病性、产量等方面表现非常优异,被命名为“五优稻1号”。之后,五优稻系列一直被不断改进,到了1999年五优稻4号——也就是稻花香2号问世,这也是今天种植最为广泛的五常大米的由来。
2021 年,田永太离世,享年 82 岁,他的一生从战乱饥饿中走来,却不忘为大家填饱肚子,既要想着吃饱,还为人民想着吃好。他被五常人民誉为“稻花香之父”、东北的“袁隆平”。
现代育种,
已实现定向选育,定向改良
在现代育种技术下,育种的速度和效率已经大大提高。相对于以前的碰运气来说,现在可以做到定向选育定向改良了。随着水稻基因组的测序的完成,我们已了解到了水稻的全基因组,这对于育种家们来讲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基因组信息和不同水稻之间的差异,通过实验验证每一个基因的功能,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定向改良某个品种的某个性状。通过植物育种工厂或南繁等快速传代技术,选育周期将大大缩短。
尽管现代水稻育种依托于现代生物技术和栽培体系提升迅猛发展,但育种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想要培育出好水稻种出好米,就要有较为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有了大量的种质资源,才有操作的余地,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品种。
此外,即便现代育种技术已经比原来进步了很多,但育种仍然是艰巨的工作。
比如水稻育种一般还要通过杂交,而杂交最常用的一种操作是人工剪颖去雄,由于水稻雌雄同花,花还特别小,因此去雄时不仅要把握好时期,还得去雄干净的同时不能伤到雌蕊,一粒一粒剪掉颖壳后将父本花粉抖在去雄过的母本植株花序上,经过授粉受精发育后种子形成后获得杂交种,然后经过分子检测技术筛选出“真杂种”。
人工剪颖去雄,注意花大小和数量 作者拍摄
真杂种再与优良的亲本杂交,经过分子检测选出含有目标基因的个体再次与优良的亲本杂交,必须经过多轮实验,才能获得既带有目标基因又与优良亲本无限接近的个体,从而达到改良的目的。
注意远处一丛丛长得高出一截的,需要被筛选掉 作者拍摄
培育出的新品种的审定还需要经过品种申请、品种实验、审定、公告等步骤。申请品种要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品种实验包括一年的预备实验、两年的区域试验、一年的生产实验,全程都是编码测试,不透露实验材料名称和育种单位,经过专家组严格的审核后才可以通过品种实验阶段。
进入审定阶段要对品种的各项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复合要求的要进行公告才能完成品种审定。因此一个品种从开始选育到成为一个新品种少则四五年,多则二三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心血。因此育种家一般不会邮寄或托运重要的育种材料,而是靠着手提人背,随身带着育种材料。
袁隆平、田永太等老育种家虽然悄然离世,一代又一代人育种家追随者老一辈育种家还在默默努力。毕竟农业是立国之本,种业则是农业的核心,我们常说中国人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有遥遥领先的品种才是把饭碗端好端牢的核心。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妙笔生花 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
审核丨程须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