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规则和爱的尺度 避免把规则变成控制 4步培养孩子规则意识
爱和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在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时找到平衡。制定合理的规则,保持一致性,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并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自律意识的重要步骤。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制定规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许多父母在如何平衡"爱"和"规则"之间的关系时存在一些认识偏差。有些父母将规则变成控制工具,却不懂得如何给予孩子爱;还有些父母只知道给予孩子爱,却不知道如何用规则来约束他们。
实际上,爱和规则并不是对立的。孩子需要规则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同时也需要来自父母的爱和信任。在很多情况下,爱和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需要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既能用规则约束孩子,又能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一、制定规则时需要遵循两个基本要求
父母在制定规则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基本要求:
1.规则既不能过于严格,也不能毫无约束力。
规则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但有些父母在制定规则时容易走极端。有些规则定得太高,超出孩子能力范围,导致孩子无法达到;有些规则定得太低,对孩子没有约束力。这会影响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
因此,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把握好难易程度,既不能过于严格,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也不能毫无约束力,而是要将规则的难易程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2.规则需要保持一致性。
制定规则时,要避免个人主观好恶的干扰。此外,在执行规则时,必须保持一致性。例如,父母制定了孩子在家里不能玩手机的规则,但自己却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这样的规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还会削弱规则本身的价值。
家庭成员在执行规则时必须保持一致。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如出现不文明行为、说脏话、大吵大闹等破坏规则的情况,作为父母,我们应保持平和的情绪,并以教育为目的,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规则。这样更容易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四个步骤
人们希望孩子最终能够自我管理,而遵守规则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规则一旦制定,并不意味着孩子能够完全遵守。在许多情况下,孩子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抵触规则。
例如,当约定孩子只能看20分钟动画片,但孩子无法放下手中的遥控器。如果父母与孩子就规则争论,往往只会陷入争吵之中,破坏双方的情绪,问题也无法解决。这往往与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方式有关。以下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四个步骤:
1.清晰明确的规则制定:
父母需要清晰明确地制定规则,并与孩子进行沟通,让他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规则应该简明扼要,避免模糊不清或过于复杂。例如,不要只说"不准捣乱",而是明确规定不准在家里乱扔东西或打破东西。
2.建立规则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孩子更容易接受并遵守规则,当他们认为规则是合理和公正的。父母可以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以便孩子理解。例如,解释为什么晚上要按时睡觉,为什么不能在饭桌上玩手机等等。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承担责任,并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这可以通过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来实现,例如,让他们参与制定一些规则,或者给予他们在规定范围内做决策的权力。同时,父母也应该给予孩子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4.建立积极的激励和奖励机制:
如果孩子能够遵守规则,父母应该给予积极的激励和奖励。这可以是一些口头的表扬、鼓励或者小奖励,以增强孩子的积极性和遵守规则的动力。这样孩子会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并建立起自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