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如何效应 愧疚感能让孩子反省自己 隐性伤害超乎想象

2024-02-06 13:22:35 幼儿教育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大脑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智慧。它常常发出错误信号,使人们犯错。特别是在面对压力时,大脑容易发出让我们放纵自己的信号,试图通过购物、暴饮暴食等方式缓解压力。这些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带来更多后悔和焦虑。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认识问题。一、“那又如何”效应:罪恶感与自控力的反向关系研究人员发现,许多节食者在面对自己的失误时,例如多吃了一块披萨,会感到情绪低落。他们可能会觉得整个节食计划都失败了。他

大脑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智慧。它常常发出错误信号,使人们犯错。特别是在面对压力时,大脑容易发出让我们放纵自己的信号,试图通过购物、暴饮暴食等方式缓解压力。这些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带来更多后悔和焦虑。想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认识问题。

一、“那又如何”效应:罪恶感与自控力的反向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许多节食者在面对自己的失误时,例如多吃了一块披萨,会感到情绪低落。他们可能会觉得整个节食计划都失败了。他们并不会为了减少损失而停止吃第二块披萨。相反,他们会说:"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经破坏了节食计划,不如把它吃光吧!"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孩子身上。

二、愧疚感能让孩子反省自己

比如,妈妈给孩子布置了很多课外作业。孩子觉得任务太重,于是产生逃避心态,先去玩一会儿。开始时,孩子可能还有点后悔,打算稍后回来写作业。但是,玩到最后,孩子发现已经没有时间完成作业,于是索性就放弃了,心里想:"那又如何?反正我已经完成不了任务了。"同样,孩子在上课时可能会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他们觉得有点困难,于是大多数孩子不会去努力理解和学好这门课程。如果没有外界助力,他们可能会产生疲于应付的心态,甚至放弃学习。他们的心态是:"那又如何?反正我学不好这门课。"研究学者将这种从放纵、后悔到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称为"那又如何"效应。任何挫折都可能引发这种恶性循环,导致自暴自弃。情况并不止于此。更为严重的是,屈服会让你对自己失望,进而想做一些改善心情的事情。而最廉价、最快捷的改善心情方式往往是那些无效的减压方法,例如购物、酗酒、暴饮暴食、沉迷游戏等。这些方式只会让你情绪更低落,进一步陷入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心理学家指出,导致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并不是最初的挫折,也不是第一次想要放弃的念头。而是第一次放弃之后产生的愧疚感、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一旦陷入这样的循环,似乎只有继续"摆烂"的出路。谈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著名心理学家David R. Hawkins的"能量等级图"。他将人类的各种情感按能量等级进行划分,并用不同的分值标记出来。

三、隐性伤害超乎想象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张图时,我感到非常惊讶。羞愧居然是能量最低的情感,同时对人伤害最大。其后还有内疚、冷淡、悲伤、恐惧等等。这与麦格尼格尔博士在《自控力》一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愧疚、罪恶、恐惧、悲伤并不能让我们变得更自律,反而让我们变得更消极和失控。或许有些难以置信?我们常常在电影、小说中看到主人公在逆境中重生、绝地反击。父母也常常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这难道是错的吗?细细思考,我似乎明白了。电影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非常罕见。这使得这些英雄主义者在电影中能引发共鸣。回到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没做好事情的时候责备他们。这时,孩子内心充满无助感。你以为批评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但更有可能让他们陷入自暴自弃的极端中去。

TAGS: 节食  自己  披萨  问题  效应  大脑  误信  想象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