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行动力不足 10个好方法可以让孩子马上动起来
练习自己做决定,找到行动的内驱力,从能完成的小事做起等都可以让孩子化解动力不足马上动起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缺乏行动力的问题。孩子面对手头需要执行的任务时,可能会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情感抗拒,长期不肯动手,或是三分钟热度没几天就会找到无数理由搁浅。这让很多家长非常苦恼,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化解行动力不足的问题。
帮助孩子马上动起来的10个方法:
1. 练习自己做决定
很多人遇到问题和决策时,往往会观察和考虑“别人会怎么做”,而不是“我想怎么做”。这容易导致当外界没有现成的、足够的参考坐标时,自己就丧失了做事的勇气。因此,要告诉孩子要将决策的主动权交给自己,每一次做出决定也是对自己信心的锻炼和提升。
2. 找到行动的内驱力
当一件事情,能唤起你的表现欲望、创作冲动、理想自我的认同时,才能让你真正地做下去,并且做好,而不会感到“被迫完成”的压力。热爱是行动力天然的催化剂,会诱着你主动去钻研事情、解决事情。因此要多去生活中探索,找到兴趣所在。
3. 从能完成的小事做起
从具体的能完成的小事开始,一点点来。先把拖了很久但实际上并不困难的事情解决了,完成这些你会有发自内心的轻松感、胜任感。继而,勾起了“再解锁一件”的念头。任何庞大复杂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把它拆解成小单元、小模块、小碎片的方式来逐步完成,保持自己处于“有进度”的状态。
4. 渐进挑战难一点的事
如果事情完全在驾驭之中或是简单重复,也会因为“无聊”“缺乏新鲜感”,丧失推进的动力。这个时候,就需要走出舒适区,挑战一些更艰巨、更复杂、更具成就感的事。只要有疑难问题来逼你时时用脑子,有未解的迷局盘旋在你好奇的心中,你自然会保持发展求知的兴趣,不自觉地行动起来。
5. 减少不必要的思想内耗
一个人不想去做一件事,不全是因为“懒”。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想得太多,在心理层面预设了事情的艰巨性,又顾及他者的眼光和评价,担心结局不尽如人意……行动尚未展开,思虑已经折损了大半元气。考虑周全是必要的,但如果在“想”的层面滞留太久,则需警惕起来,毕竟空想无果,行动才能带来答案。
6. 用完成效果激发斗志
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可以想象其完成后的好处,可以激发我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去实现它。比如,你不想跑步,但跑完后形体更舒展;你不想社交,但见完朋友聊完天,心情明朗许多,那么你到底还想不想呢?
7. 制订计划
了解当前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目标,运用日程安排、计划表等方式制订计划。不断跟踪、调整计划,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8. 找到合适的伙伴
有时候,一个人难以坚持行动,找到合适的伙伴,可以互相监督和激励。在行动中,分享自己的困惑、收获,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增加持续性和动力。
9.克服拖延症
拖延症是行动力不足的一种表现,克服拖延症是增强行动力的关键之一。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吃青蛙”等方法,对于大的项目,将其分解成小的任务,完成一个就是一个,不要拖延。
10.培养自信心
自信是行动力的源泉。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擅长的领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表现和肯定。在行动中,逐渐积累经验和成就感,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和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