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债基金VS短债基金,怎么选?
开年以来,超长债表现强势,3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行,与10年期利差持续压缩。不过,近期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拐头向上,债券强势行情降温,也让后市走势多了几分不确定。
若要对债市未来行情做出预测,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这一轮超长债强势行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此次超长债品种出现历史罕见走势,是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和情绪面叠加共振的结果。
债市的表现,与宏观经济基本面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经济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速放缓,投资回报率普遍下降,同时在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资金端相对充裕,能够实现较高收益的优质资产越来越少,进一步推升了较高收益、长久期的长债资产的投资价值。本质上讲,资产荒的逻辑没有变。
同时,供需结构的短期错配,也是推动这一轮长债强势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房地产相关融资是超长端资产的供给方之一,但是目前房地产投资整体下行,房企主动降杠杆,发债意愿下降;另一方面,作为超长端债券的重要供给方的国债、地方债,在去年开始化解地方隐形债务后,供给受到严格约束,城投债务严控增量化解存量,国债、地方债供应节奏放缓,发行规模大幅缩水。供不应求,进一步强化了资产荒的逻辑。
另外,今年货币政策偏中性,中长期来看,流动性宽松或不变,市场上对后续降准降息的预期浓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保险等机构也有意愿通过长久期策略来获得更高的收益。
最后,资金交易行为进一步推动了债券行情的深入。
岁末年初为保险和银行传统配置时点,叠加海外资金持续流入国内债券市场,买入资金力量加强,久期匹配下,配置盘对超长债存在刚性需求。而近期权益市场整体偏弱、房地产投资低迷、无风险利率下行等,其他领域资金外溢,也使得长久期债券类资产受到青睐。
总的来看,长期经济预期向下和货币政策宽松为债市走强提供了重要支撑,而短期的供需结构失衡和资金的交易行为,对超长债券价格快速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伴随着一类资产的上涨,多空资金最终也会从一致走向分歧。“两会”之后,债市出现了降温迹象,未来何去何从成为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长期看,影响债券走势的核心变量是宏观经济形势;而短期资金面对债市的影响更明显。
2月PMI数据在结构上表现实质偏弱,叠加2月末票据利率维持低位等,基本面尚未构成债市风险因素。同时,货币政策也是易松难紧,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资产荒的逻辑或将还会持续,债市走强的长期逻辑依然存在。
从当前情况来看,超长债的未来走势可能要关注多个方面因素:一是10年国债收益率,因为基础定价逻辑看央行政策利率,如果年内降息持续,10年国债利率可能会继续下行;二看国债期限利差变化,目前政策状态可能不足以扭转2021年以来的超长期预期和资产荒逻辑。
与此同时,还需要多关注风险触发因素,比如地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供给可能引发供求预期变化、经济等政策超预期或股市持续好转等。
基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对于基民来说,到底应该选择中长期纯债基金还是短债基金?
我们知道,债券的价格和利率存在负相关性。通常债券期限越长,久期越长,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对利率越敏感,波动也往往越大。因此,中长期纯债基金的收益率通常要高于短债基金,差额部分可以看作是对风险的补偿。
这就好比去银行贷款,3年期的贷款利率会高于1年期的,因为银行害怕客户违约不还钱,而贷款期限越长,出现违约的概率也越高,所以银行需要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作为补偿。
短债基金虽然收益比不过中长债基金,但是由于短债品种到期时间短,受利率波动的影响小,信用违约的概率更低,投资确定性相对更高,通常情况下,风险会小于中长期纯债基金。
所以,从产品特性来讲,中长期纯债基金和短债基金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有各的优劣势,重要的是与个人投资需求之间的匹配。如果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对收益期待更高,或可以选择中长期纯债基金进行配置;如果偏好低波动,则可以选择短债基金。